当前位置:五星网 >> CBD >> CBD城建 >> 浏览文章

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侧记

2020/10/19 9:54:52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30年来,从文三路199号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从滩涂上的三个乡镇到全国创新创业高地,杭州高新区白手起家,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前路可鉴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双创新”之路,成为省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近五年间,杭州高新区更是稳坐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两度进入高新区前三名,在中国高新区的版图上,成为一把点得最早、燃得最旺的“火炬”。

    (原标题: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侧记 记者:陈玮、孙钥、孟娇)

    10月17日晚,钱江南岸“小莲花”内“群星闪耀”——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软件业的开拓先锋——东方通信、浙大中控、信雅达、恒生电子、UT斯达康来了;

    中国“互联网+”“物联网+”新时代的奠基企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科技、士兰微、聚光科技来了;

    中国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创新平台——网易、吉利、新华三、正泰、华为杭研所也来了……

    他们陆续登上同一个舞台,如同过去30年间,他们渐次在杭州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扎根、萌发、发展壮大,共同挥洒激情,书写辉煌。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把火。

    而擎起这把“火”的,正是杭州高新区。30年来,从文三路199号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从滩涂上的三个乡镇到全国创新创业高地,杭州高新区白手起家,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前路可鉴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双创新”之路,成为省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近五年间,杭州高新区更是稳坐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两度进入高新区前三名,在中国高新区的版图上,成为一把点得最早、燃得最旺的“火炬”。

    而立之年,迈步新征程,杭州高新区亮出新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表示,未来高新区将矢志发展“高”与“新”,在更高层级上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代表国家全面参与全球竞争,奋力谱写杭州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高新篇章”。

    30年,成就创新之城

    杭州高新区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6年,国务院批复成立滨江区,杭州高新区开启“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阶段;2002年6月,两区合二为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叠加……自此,实现跨江发展的杭州高新区走上了“快车道”,钱江南岸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也随之快速崛起。

    数据攀爬的上弧线,描绘出的是这座科技新城不断创造的“高新奇迹”——

    30年间,杭州高新区在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2.6%的地区生产总值,亩均增加值达到1485.1万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7.7件,位列全国最高,创新程度赶超部分发达国家;区域人均GDP在近20年间翻了两番以上,达到37.7万元……

    换句话说,这块发展高科技的“试验田”,已蜕变成了科技含量高、产业质地好的亩均“高产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而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排头兵,30年来,杭州高新区始终深耕数字领域,绘就了“树大根深”的发展图景,其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80%,同样反映了杭州高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底色。

    特别是在风急浪险的今年,杭州高新区以稳健之姿,抗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抓住了危中之机,以GDP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5%的实力渡过险滩。

    如此增速,来之不易。业界人士认为,这与高新区在数字产业的前瞻布局和创新积累功不可没,而同时产业软硬度结构均衡,也成了杭州高新区对抗疫情冲击的“铠甲”。

    如今年年初疫情的快速蔓延,催生了对红外热成像仪等抗疫设备物资的需求。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红外热像仪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零部件——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很长一段时间,都严重依赖进口。杭州高新区企业大立科技,早在2006年即砸下3亿元研发可以在常温下工作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2008年生产出实验产品,2010年实现了产业化。目前,该企业生产的红外探测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准,不仅建立起了核心器件的竞争优势,也使浙江红外产业实现关键突破,在抗疫中有力扛起担当。此外,海康、大华、大立科技、博日科技、新华三等企业基于视觉识别领域的技术积累,将数字技术嵌入生命健康产业,快速投产红外热成像仪。今年1-6月,杭州高新区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2.4%,红外热像产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浙江全省的96.9%,关联企业产值实现数倍甚至十倍增长。

    这份高分成绩单,不仅彰显了产业骨骼更硬、质地更韧的“高新特色”,也充分印证了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的国家高新区,下出了高质量发展这盘棋中“快、好、稳”的漂亮一招。

    30年,激活发展动能

    30年持续保持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背后涌动的不竭动能来自何方?

    杭州高新区的回答是——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坚持以人才为中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双创生态。

    在青海茶卡风电场,一台台风机迎风而立。在寒冬时节,3200米的海拔、零下30℃的气温,每月爬上80米高的塔筒进行电力巡检是运维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而今,运维人员只需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检,平时通过大屏幕,就能连续不断地巡检……为企业构建“数字孪生”,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是海康威视正在升级发展的新领域。目前,其AI开放平台已经上线满足各行各业精准需求的40余项功能,日均调用次数达3500多万次。

    杭州高新区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坚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杭州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02年的5.9亿元增至2019年的166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规模是全省这一指标的十分之一。

    企业是创新之母,但企业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

    都说,搞创新离不开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杭州高新区深谙此道,成立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创建全省第一个留创园、发布全球引才计划“5050计划”……无论是人才服务、创业孵化还是政策扶持,杭州高新区都对人才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从建区伊始“开门服务”到成立杭州最早的办事大厅,30年来,杭州高新区一直“围着企业转”。今年,疫情期间,该区以“主动报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传承高新区服务企业的快速高效。四套班子带头开展“亲清三访”,快速出台政策、及时拨付各类资金31.87亿元,协调解决企业问题6396个,使企业损失降到最少、复工达产快人一步。与此同时,该区行政服务中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进“去中心化改革”,线下窗口减半,线上服务倍增,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杭州高新区还特别重视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扶持体系的构建,为打通金融血脉,近三年政府出资规模8.6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34.24亿元,有力缓解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前不久,杭州高新区再次探路摸索,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搭建银企对接的平台。此举也被科技局火炬中心视为杭州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探索新型服务工具、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30年,竞一流再出发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对三十而立的杭州高新区而言,这意味着,要承担起为国家创新探路、为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

    筑梦30年,赓续再出发。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一份《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纲要》,为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杭州高新区要用三个五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其具体定位是:要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创新源”、建成享誉中外的“世界数字港”,建成引领中国的“未来智慧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魅力滨”。

    新时代、新目标之下,杭州高新区找准定位、踩准节拍,已乘势摆下一盘新“棋局”。

    眼下,白马湖畔的北航杭州研究生院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接连落地,杭州高新区正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强链延链补链积极布局,激发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释放“乘数效应”。

    未来更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升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和系统集成水平,“硬核”突破“卡脖子”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就拿生命健康产业来说,高新区(滨江)已经率先出发,以一场高规格的大会、一项高层次的规划和一部高契合度的新政,立下争创“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的雄心壮志。

    在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看来,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征程上,将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牢牢把握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创新生态体系螺旋式上升、聚合爆发出更强能量,谱写出杭州高新区下一个黄金30年的绚丽篇章。

文章关键字:杭州高新区,高新区成立30周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