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楼宇经济 >> 楼宇总部经济 >> 浏览文章

上海总部经济倒逼软环境补齐“短板”

2016/8/1 13:42:52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上海于“总部经济”获益良多。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仅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1%,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6%,利润总额占比达14.1%,从业人员占比达4.3%;实现营业收入已超过5100亿元人民币,税收总额(包括关税)300多亿元;上海第三产业税收百强榜中,总部企业占比超过一成。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的最新数据表明,在沪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量已超千家——截至今年6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5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49家)、投资性公司320家、研发中心402家。

    这个数据,表明“上海作为我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最多的城市”这一地位更加稳固,也是上海不久前刚刚被赋予的建设“全球城市”战略目标的底气所在。

    上海经济新“高地”

    上海于“总部经济”获益良多。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仅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1%,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6%,利润总额占比达14.1%,从业人员占比达4.3%;实现营业收入已超过5100亿元人民币,税收总额(包括关税)300多亿元;上海第三产业税收百强榜中,总部企业占比超过一成。

    今年上半年,在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亚太区总部8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6家的基础上,以地区总部项目为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发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实到外资分别达24.10亿美元、2.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107.4%;合同外资同比分别增长93.9%、73.5%,显示外资进入总部、研发行业趋势明显。

    但这个千家之数是在动态中平衡的,来的当然多,但也有一些在转型、在走的。因此,及时剖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去留的关键因素,扬长避短,已是上海迫切之举。

    去留之间看优劣

    日前由上海市发改委主办的上海“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成果表彰会上,一份由上海市发改委“出题”、由著名咨询机构安永完成的、解剖在沪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去留案例的报告,成为九个一等奖获奖成果之一。

    这份报告选择了高度聚焦的视角,解剖了三个案例:一来、一去、一转型。“来”的是大名鼎鼎的药企阿斯利康,“去”的是美国跨国农业巨头ADM,而把新的国际运营总部分拆走、留沪总部专注中国市场的则是通用汽车。后两者去的都是新加坡。

    聚焦这三次典型的“去”与“留”,报告指出:跨国公司选择落户地的考量因素中,市场大小、增长快慢等固然重要,但各类成本、经营生活环境、服务能力等“软环境”,所占权重正在迅速上升,甚至成为压倒性因素。

    ADM出走新加坡尤其“值得深思”。安永发现,除金融业发达、国际航线便利度高等原因外,新加坡的税负成本低是它的一个“杀手锏”,新加坡的综合税率仅5%。其实,综合税率某种程度上可以政府补贴等方式对冲。可惜,在政府补贴的长期性和效率方面,上海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一结论,对国内其他有志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一线城市和相关决策部门,应是一个警醒。

    关键是补“短板”

    很明显,上海打造“总部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势能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而成本、环境、服务等软环境则是明显的“短板”。

    比如,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尽管上海已大有进步,但相较于真正的全球一线城市,差距不小。拿更具体一点来讲,上海的国际学校虽然不少,但学费高,而且大多服务于发达国家家庭,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孩子关注不够。

    作为上海市政府的决策支持项目,安永以及日前获得上海市发改委表彰的几十篇研究报告的精华,已经体现在上海“十三五”规划和其他重点工作中。其中,《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科创22条)的发布是标志性事件。

    过去一年间,根据科创22条,上海确定了六大科技创新集聚区,它们各具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共同为上海补齐“短板”。与此同时,配套“科创22条”的“人才20条”及30多项配套细则迅速推出,让外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生、国内创造性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让“总部”们牢牢地扎根上海。(原标题:“总部经济”倒逼软环境补齐“短板”记者:朱文蔚)

文章关键字:上海总部经济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