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office社区 >> 转型服务 >> 浏览文章

做大数字经济须有大格局

2020/5/7 17:38:50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目前,业界对于新经济的定义表述不一,通常是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嵌入和深化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原标题:做大数字经济须有大格局 记者:周雪松)

    目前,业界对于新经济的定义表述不一,通常是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嵌入和深化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新经济日渐崛起,数字经济作为主要的新经济形态也日益受到重视。

    盘古智库智行院CSO、达优信息咨询创始人兼CEO张礼立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有底层技术,不能依赖于人。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性,确保万无一失。三是要有大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此外,他还强调,数据或信息科技就是一个工具,要以求善为主,不是谁兼并谁的问题。

    张礼立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事件加大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上之前经济下行已经是一种新常态,今年又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谋划好国家中长期战略。从国家层面来说,发力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将加速产业变革,对于调整优化我们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也是一种重大机遇和利好。

    发展数字经济,当务之急是加快5G的普及进程。张礼立说,从整个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5G数字化还需要时间。大多数决策者都认识到5G将更快并且实时工作。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狭义的5G,也就是只把5G的覆盖面限定在通信领域。多数企业管理层相信在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大量普及后,他们将获得5G的实时数据。但是,他们对5G的信心指数是不同的。

    现在的网络技术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但其传输速率还无法满足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一些垂直领域将会有一些深度应用与突出的表现,譬如,以无人车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和以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创新应用浪潮纷至沓来。

    但是,由于所处行业不同,每个企业情况也不相同,对5G的理解水平也相当有差异。其中,在零售这样的基础公共服务性行业,员工的理解相对最底层,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决策者的理解水平也略高于面对市场与销售的职能部门。高科技和金融行业拥有最丰富的5G和数字化能力与知识。而传统制造、通信和媒体、化工以及工程行业则相对不那么熟悉。

    张礼立表示,数字化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是一种新全球化。但无论是新基建也好,还是数字经济也好,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去做或者都适合去做,要结合企业实际去考虑。对于疫情后的经济推动,5G与数字化科技在不同行业和企业有着不同的情况,要实现大规模的利好,有些产业和行业需要持续投入和努力才会看到好处。因此,每个行业和企业需要充分去了解“5G+数字化”对企业和行业的作用,构建自身的5G信心指数,寻找与实践属于自己企业发展的路径。

    “智能化正在为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从推动边际效益,到转变底层的业务逻辑,企业经营发展的重心已经悄然转变。这些转变包含企业的业务模式、外部的市场环境,乃至竞争的核心规则。”张礼立说,这一浪潮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由表及里,逐步递进的。一方面,这些重大的转变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能够付出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交互与体验;另一方面,企业又必须面对人才、技术、数据等方面的挑战。无论如何,变局已成,应变是企业的唯一选择。

    张礼立认为,智能经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在大量依赖于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同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5G+数字化”将会积极推动人机协同为主要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无论如何,智能化技术,是目前为止人类试图突破知识增长瓶颈的最主要方向。在疫情过后,将会在很多产业和行业中展现出高效率、低成本、普惠化,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会大放异彩,也让未来的智能经济更加值得期待。

    张礼立强调,要想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产业,底层技术、安全性都非常重要;另外,还要有大格局,这方面也非常重要。这不是谁整合谁的问题,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不能只是给自己用,否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底层技术很重要,但最终要忘掉技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要让大家都用,好用才能受到广泛欢迎。

文章关键字:新经济,数字经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