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楼宇经济 >> 楼宇总部经济 >> 浏览文章

总部经济不能忘了内资企业

2014/9/10 10:22:23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因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由此实现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发展分工模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因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由此实现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发展分工模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上海发展总部经济在继续重视吸引国际上知名大公司将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户上海的同时,应同样重视吸引更多的内资企业总部落户上海,为上海创新转型提供新支撑。

    发展内资总部首先要转观念

    国内大企业一般都是当地纳税大户,如果是地方国有企业,受当地国资委管理,其一级总部搬迁上海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是民营企业,也和当地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总部搬迁的阻力也会很大,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企业的自由迁移流动,也加剧了各地总部经济的同质化竞争。

    过去较长时间里,上海对外资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视远高于内资企业,认为内资企业总部的管理水平低下、国际化水平不高,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只吸引集聚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就可以了。

    为吸引一些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功能总部落户上海,上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吸引了部分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地区总部。相对而言,对内资总部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从纽约、东京的情况看,这些大都市的一级总部主要为本土企业总部。

    目前的体制机制也阻碍内资总部聚集,而且改革难度大。国内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当地纳税大户,如果是地方国有企业,受当地国资委管理,其一级总部搬迁上海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是民营企业,也和当地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总部搬迁的阻力也会很大,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企业的自由迁移流动,也加剧了各地总部经济的同质化竞争。

    虽然上海的部分区县出台了支持内资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在市级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政策。从一些内资企业总部的发展需求看,土地二次开发问题、人才引进问题、经营授权问题、金融支持问题、政府管理问题等都需要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然而,企业总部是上海市各区县招商引资重中之重,发展内资总部经济的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在市级层面对其布局缺乏引导协调和规范性文件的时候,各区之间在财政返还等无序竞争不可避免。这影响到总部企业的正常流动,又导致少部分总部企业在区县之间寻租。

    从上海自身看,各区县之间的内资总部经济差异化错位发展不够,特别是在部分已有相对集聚区内,因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差异性、互补性,产业关联不强,对研发、销售等功能型内资总部经济的发展需求支撑不足。从更大的范围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无论是在总部经济发展错位竞争方面,还是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价值链整合方面,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上海内资总部经济还差些什么

    未来如果没有更多的航运、金融、贸易等行业的企业内资总部聚集上海,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会面临更多挑战。

    今年来,在沪央企总部功能逐步强化,宝钢、交行等6家由国资委监管的总部在沪的央企资产普遍增长,其中,宝钢、交行、联通、太保等央企入选2013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13家企业签约将部分总部功能入驻世博园区,截至2013年12月,13家央企中12家方案已获批复和开工建设。截至2012年末,注册在上海的上市公司超过200家,其中由央企控股、注册在沪的央企上市公司总部有30家,占央企上市公司总数的12.7%,仅次于北京。其中,浦发、百联、绿地、上汽4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入选2013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此外,许多外地民营企业将总部或功能性机构迁入上海,目前上海已有17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研发总部、销售总部设在漕河泾、金桥、张江等产业园区。

    然而,与对标城市相比上海内资总部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至2012年底,上海经认定的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为403家、265家和351家。对上海发展总部经济而言,更具可比性的是纽约、东京等大都市。2012年,全球财富500强中有46家公司总部在纽约,其中美国本土公司(财富500强)的总部为23家,占纽约全球财富500强总部数量的50%,约占全球财富500强美国公司数量的20%。总部在东京的日本本土公司(财富500强)的总部为40家,占全球财富500强日本公司数量的65%。而总部在上海的财富500强内资企业仅为8家,仅占财富500强中国企业的9%。

    与国内大都市相比,上海内资总部机构的数量偏低。近年来,特别是北京,利用自身首都地位的先天优势,聚集了大量的一级总部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一级总部企业数量达到1300余家,总部企业数量虽仅占北京法人单位数的0.3%,但其增加值、上缴税收占北京市比重达到50%左右。有48家全球财富500强中国本土企业的总部设在北京,占全球财富500强中国企业总量的50%以上。国内500强企业总部中,上海为42家,远远低于香港的127家、北京的77家。再如,总部在深圳的平安、招商、正威、华为等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招商、华为均为非国有控股企业,杭州有两家内资财富500强企业总部,其中吉利为民营企业,而上海目前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总部为财富500强企业。

    与上海自身经济地位相比,内资总部的支撑力不够。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与其拥有的跨国公司一级总部数量休戚相关。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2010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43.7亿元,均为国内四大直辖市之首。但是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等指标均低于北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海总部机构的质量及其对税收的贡献不如北京。实际上,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远远超过北京,但北京有更多的央企一级总部,这些总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更大,所以导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低于北京。因此,未来如果没有更多的航运、金融、贸易等行业的企业内资总部聚集上海,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会面临更多挑战。

    要引来有实质决策能力的内资总部

    支持内资总部企业、功能性总部、“两头在沪”型成立专业协会,为这些总部企业联动发展创造条件。邀请部分内资总部企业负责人为市长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市政府参事、政协委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议。

    发展内资总部经济可以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海城市功能。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上海内资总部吸引聚集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如自贸试验区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和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管委会可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境外投资项目、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意见(证书),这有利于内资企业在上海开设投资型总部。上海发展内资总部经济机遇大于挑战,应明确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为上海“十三五”时期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总体思路上:实施国企总部聚集发展战略、民企总部吸引培育战略、内资总部载体产城融合战略、内外资总部联动国际化战略,把握好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内资总部与外资总部的关系、国资国企与民资民企的关系、总部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目标,以优化布局和加快总部基地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影响力和控制力为导向,重点集聚具有实质管理决策协调能力的高能级内资总部,鼓励内资企业将其一级总部、地区总部、业务部门全球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设在上海。坚持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大力引进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循序渐进和创新突破相结合、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积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总部。

    在体制机制上:参照与结合上海推进功能性机构集聚发展工作的有关做法,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内资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一是建立由市合作交流办、市统战部、市外办、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办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做好机构信息沟通、重点项目和机构资源的引进和排摸,以及主动上门沟通等服务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更加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功能,建立沟通机制,落实例会制度,以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完善的政策服务,将各项工作抓紧抓实。三是负责内资总部型企业的认定等工作。发布年度内资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动态监测、评价、分析我市内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特别要加强与民企总部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总部需求。

    在政策举措上:一是加快推进总部基地建设、完善相关配套。中心城区强化商务楼宇功能配套和管理服务,促进楼宇经济提升为总部经济。郊区加快总部功能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吸引研发、物流和销售等功能性总部企业落户,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转型为聚集设计研发、采购销售等综合工贸园区。结合新城建设,积极推动郊区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鼓励置换出的厂房、场地,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二是加大对内资总部引进培育的支持力度。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总部企业,将现有外资跨国公司总部政策延伸拓展到内资总部。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重点用于吸引内资总部经济发展。对注册在上海的内资企业总部,根据其税收贡献、在沪消费、吸纳就业等情况,支持其学历不高的高级管理人员申办人才居住证和直接落户。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政策效应,结合国家统筹扩大试点行业和试点地域工作,加速推动“两头在沪”总部企业流程再造和专业化分工步伐。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的作用,加快政府自身制度改革,简化审批事项和流程,实行以备案为主的投资管理制度。争取允许内资跨国公司在境内银行开立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和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形成境外资金池和境内资金池。争取允许内资企业集团采用银行保函方式提供担保,替代缴纳免征进口关税保证金。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试点。争取拓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将研发型总部的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纳入加计扣除范围。四是加大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充分利用微博、网络等各类信息平台,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加大主动服务来沪内资总部企业的政策公开力度。市区有关部门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对外宣传计划,围绕上海内资总部经济发展支持政策、来沪内资总部企业发展前景等主题,策划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大对来沪企业的信息宣传和服务对接工作力度,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五是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内资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促进机制。支持内资总部企业、功能性总部、“两头在沪”型成立专业协会,为这些总部企业联动发展创造条件。邀请部分内资总部企业负责人为市长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市政府参事、政协委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议。健全来沪内资总部企业服务促进机制,采取主动联络、重点跟进方式,及时协调解决来沪企业发展中的问题。(魏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文章关键字:总部经济,上海总部经济,上海内资总部经济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