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创业社区 >> 商帮文化 >> 浏览文章

浙商新回归的“四问四解”

2012/9/26 16:17:47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在浙江东阳经济开发区,41岁的陈俊健面对刚投产的新厂房忙得不亦乐乎。这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去”的浙商回到家乡,参与投资一家制冷设备公司,上半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过去30多年间,许多浙江

  在浙江东阳经济开发区,41岁的陈俊健面对刚投产的新厂房忙得不亦乐乎。这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去”的浙商回到家乡,参与投资一家制冷设备公司,上半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过去30多年间,许多浙江人离乡创业;现今,“陈俊健们”回归家乡。
  这不是浙商的第一次回归。30年前,一批“洗脚上岸”的农民踏遍异乡千山万水后,带着“第一桶金”回乡创业。浙商回归潮推动浙江经济勃兴。
  而今,浙商再涌回归潮。为什么现在回归?回归后空间在哪里?回归意味着什么?浙江与浙商准备好了吗?
  记者努力探寻一个个问号背后的故事。

  “无区域经济”派生“回归”

  9月初,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宁夏、青海、贵州等地考察,此行安排内容之一是看望当地浙商;
  一个多月前,410多名来自省内外及海外的浙商受浙江省委省政府之邀聚在杭州,启动“天下浙商家乡行”活动;
  约一年前,浙江省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吹响“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号角。一个月后,吸引浙商回归的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为何今天提出浙商回归?要从“中国经济优等生”的试卷谈起。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速仅7.4%,再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倒数第二,而杭州、宁波、温州的增速分别为7.5%、7.1%和5%。浙江所倚重的投资与外贸的式微,让往日的风采不再依旧。
  产业发展与打拼创业的规律,也让回归显得如此迫切。新疆通嘉集团副董事长、浙江人陆彤亚说,大量走出去的浙商完成了资本积累,正面临新的产业转移。此外,曾凭着韧劲和拼劲闯天下的浙商,大多五六十岁,遇到“交接班”的考验。
  研究人员认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让省外浙商无论在贷款还是项目的推进上,都不再如昔日般如意。
  浙江省委副书记李强认为,浙商回归反哺家乡,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浙商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回归后发展空间在哪?

  9年前把总部迁回浙江青田的广东浙江商会会长邹立胜,面临近十年的土地匮乏困扰。前不久,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拿到所需的50亩地。“思乡会传染的,广东浙江商会成立了一个回归小组。”邹立胜笑着说。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省,回归面临土地制约的并不止邹立胜。正是资源要素的缺乏,当年逼着这批浙江人离乡创业。现在,土地加上用工、环保、融资、原材料、汇率等多重成本,回归后发展空间究竟在哪里呢?
  软要素上,政策,同中西部相比,浙江省难以有更大优势;体制,30年前浙江省的先发优势已为全国各地共有。
  但浙江依然可拿出让游子们回乡的理由,那就是两个“四大”。浙江省提出“十二五”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浙商转型搭起新平台。从去年到今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层面的战略相继获批,浙商参与这些重大项目成为可能。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希望,省外浙商把资本积聚起来,抓住家乡发展大好机遇,投入浙江“四大建设”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推动“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融合发展。
  深圳温州商会会长陈星平在年初的首届世界温商大会上,同许多省外浙商一样,盯上了温州市金融办发起的吸引总部回温州的小额贷款公司招投标。在沪创业的舟山籍浙商陈建铭看中海洋经济及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同200多位省外浙商与舟山市签署280多亿元项目,参与“赶海”热潮。

  经济回归、亲情回归、精神回归

  不久前,浙江省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瞠目结舌:前六个月,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达708.67亿元,同比增长78%。短短半年,数百亿元的GNP成为浙江经济“篮子”中GDP。
  资本是逐利的,这是资本在更大更新平台上的要素再整合。且不论这几百亿元投资是不是外省的损失,正如《决策》杂志讲的,“可以预测的是,那些对此反应迟钝的省份,会为优质发展要素的流失付出代价”。
  浙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数字回归”。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温商大会上喊出“你快回来”,可以听出浓浓的乡情。“手头有点积累了,还是想回家”,成为陈俊健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衣锦还乡。回乡创业带来的不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感和慰藉感,这是身在异乡无法感受到的。”上海市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张国标说。
  浙江省政府一位干部说,浙商回归不仅是数字上的经济回归与心理上的亲情回归,还是浙商精神的回归。显然,逆境求生、重视实业的浙商精神,对于当前形势下的浙江省广大民营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浙江省省长夏宝龙在不同场合要求反思“四个够不够”: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
  浙商回归更是民营企业主体的回归。夏宝龙说,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浙商群体是浙江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柱。浙江再出发,就是要靠浙江自身优势。浙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浙商!

  “陌生”的故园,怯怯的乡情

  腰包虽鼓,两鬓已白;近乡情怯,物是人非——少小离乡创业的浙商,回归面临的很可能是“陌生”的故乡。
  许多省外浙商异乡长年打拼,积累的人脉资源在外。据浙江省统计,省外有上千浙江人在当地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回到家乡,这些发展优势因素还有几何?更愁的是,子女一代对故乡并非都有认同感。海南浙江商会会长郑志勇认为,浙江要关注回归企业和回归项目的落地生根和长远发展,与之建立更畅通的沟通渠道与途径。
  为让浙商“回得来”,“留得住”,杭州投资办公用房最高补助千万元,商标与专利权等非货币出资金额最高可达注册资本70%;东阳出台回归投资从项目洽谈到落地全程代理服务制……赵洪祝看望青海的浙商时表示,将一如既往做好在外浙商联络、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浙商在外创业和回乡创业解决后顾之忧、创造便利条件。
  浙江省正实施“腾笼换鸟、退低进高”。“这似乎是为浙商回归准备的,我们也要做好转型升级准备,把新兴产业带回家。”在外省创业的绍兴人谢忠华决定把技术密集型的爆破公司设在家乡。77岁的香港杭州同乡会会长徐起纲,在家乡兴建商贸中心、文化设施,决定从事服务业。
  《浙商》杂志对9位省外浙江商会会长做过调查,结果是:多数人把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列入回归投资计划。据海盐县统计,全县上半年19个浙商回归项目中,新兴产业数量、投资额分别占47%和36%。
  当年为了生存,什么钱都赚,都敢赚;本轮回归,对赚什么钱、怎么赚钱有了理性的判断,在平台、产业选择上学会了酌别。本轮浙商回归,带有更多责任感、更深层使命感。
  就算再“陌生”也是家。早年如野草般随风飘零的浙商,听到了故乡的召唤。

文章关键字:浙商,浙商回归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