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创新转型 >> 文化创意经济 >> 浏览文章

“微电影”热火朝天 它真能赚大钱吗?

2012/6/27 14:52:05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微电影到底是什么?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一次概念的炒作?    百度词条称其应具备“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

    微电影到底是什么?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一次概念的炒作?
    百度词条称其应具备“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万元每部)”三要素。而事实上,我们在网上所看到的微电影作品与这个概念相比要宽泛很多,更偏向于网络短片。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陈少波从“微电影”这个名词诞生之初,就在一直关注它。他认为所谓的微电影不过是一次名词的炒作。
    “从内容上来看,微电影可以追溯到国外的电影短片,它在电影工业之初就已经存在,即使是现在的各个电影节中依然设有短片奖项。”陈少波说,国外没有微电影这个名词,就叫电影短片。
    即使是中国的微电影,也并非从自称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开始。2000年,著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为雅虎拍摄了耗资千万的系列电影广告片,《阿虎》、《跪族》等,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电影制作团队、完整的故事架构、商业元素的整合,称得上是一部微电影。后面还有联想公司投拍的《爱在线》,隆力奇投拍的由佟大为主演的电影广告《江南之恋》,中影集团策划的《十一度青春》、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周迅主演的《四夜奇谭》等等。
    《一触即发》不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瞬间点燃了“微电影”这个概念。

    微电影盈利模式已有端倪可寻

    在全媒体整合、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电影从入市就被寄予了厚望。除了草根族,明星、名导、名企也纷纷试水微电影。优酷在继“11度青春系列”后又打出“美好2012”战略,除了邀来王小帅、陆川、滕华涛、郝蕾等影人为别克定制“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外,还接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监制,蔡明亮、许鞍华、顾长卫、金泰勇四人导演的“大师微电影”。由广告公司转型而来的合润传媒则联合新浪网、乐视网,邀请到了宁财神、海岩、郭敬明、韩寒等14位文艺界人士担任监制,准备推出10个系列,共60余部微电影作品。
    爆发式成长的背后,依然掩盖不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化路径、商业化价值的实现还没有发掘,著作权保护、版权问题也不行,发行增值的体现也不成熟,政府监管体制还缺位。”陈少波认为,微电影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电影形态,所以它的盈利也不能照搬电影。
    实际上,在网络铺天盖地的微电影中,真正在盈利的屈指可数。“据我了解,全国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部微电影出炉,但是我们所关注的微电影都是‘成功案例’,不过是它们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作品,尤其是草根族的作品,多是昙花一现,知者甚少。”他表示,“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正在探索当中,还为时过早,不过现在已经有端倪可寻。”
    广告定制、广告植入、广告贴片,这是现在微电影的主要盈利轮廓。“当然,目前除了定制的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并且能够取得盈利,其他的都还在初步探索中。”

    草根微电影很难盈利

    这点身为草根族的李少君最有体会。
    “我大学的专业是摄影,最早接触微电影是在大二,当时自己尝试翻拍了一个小短剧。现在我们有一个小的微电影制作团队,一共是6个人,共拍摄了6部微电影,全部都是原创作品。”李少君说,他们的微电影拿过国际民间影像节、墨尔本电影节短片单元入围等不少奖项。
    这些作品中还没有一部盈利,当然,也没有亏本。“我们可以拉到企业赞助,在作品中植入广告,一些网站和电视台也愿意出钱购买我们的版权,但这些资金勉强只够支撑拍摄成本。”他说。
    微电影的制作分为选择剧本、资金预算、筹备资金、建组(明确剧组职位)、选演员、采景(摄影制作分镜头脚本)等前期策划和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制作、发行这些步骤。

    筹备资金往往成为制作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李少君的团队对自己的作品做过一个系统的资金预算,运营费用加起来基本可以控制在10万元之内。
    “微电影的制作成本没有具体的报价,从几百到几百万的都有。我们团队在这上面花费不算很大,目前拍过的作品,成本最高的也就6万元吧,拿民间影像节一等奖的《折子戏》也就花了3万元。当然这和我们所有演员都是友情出演,不收费用有很大关系。”李少君认为,除了片子自身原因外,缺乏营销也是草根微电影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
    不过,对于微电影的未来,他可是信心满满。从今年开始,李少君就觉得团队微电影的产量明显提升了,平均一个半月就能完成一部。他们今年7月即将发行的一部微电影,虽然还在剪辑中,但他有信心能够突破零盈利。

    将微电影当作长广告是条死路

    广告是支撑微电影的资金来源,面对当下中国5.13亿互联网用户和3.56亿手机网民,以及不断攀升的网络视频使用率,不少品牌企业开始花钱通过微电影来做广告。
    可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最为担忧的部分。因为“广告与影视作品一直都是被读者所痛恨的组合,微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已经具有浓重的广告‘基因’,如果将来在营销中还不能把握一个度,沦为纯粹的长广告,那它的未来必然是死亡。”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鲁连显认为,没有人会一直有热情看广告,即使现在不少定制的微电影广告取得了不俗的点击率。“但是在港澳地区,这种将微电影当作了另类广告的方式,已经导致微电影名声被做臭了。”
    他认为,精彩的剧情是吸引观众主动观看,借人际完成转发的唯一筹码。微电影想要长久地走下去,必须完成商业广告载体向艺术作品的转折。
    至于未来微电影盈利方式,鲁连显认为,可能会更偏向于出卖版权和视频点击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贴片(广告)——在微电影播放之初,先放映几秒广告,只不过这种盈利模式至今还很模糊。
    此外,业内也有传言称,今年年底到明年,政府可能出台政策规范微电影内容,拍摄微电影可能将需要申请许可证。

    微电影未来并不渺茫

    不过不论微电影是盈利还是非盈利,对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无疑扮演了孵化器的作用。因为微电影不需要太多精力和资金,比传统电影更好操作。只要有创意,即使只有一部摄像机,也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刘国栋是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二的学生,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已经参与拍摄了5部微电影。“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是我们几个同学自发拍的。”在谈到自己作品时,刘国栋说他最满意的是《春梦志》,该故事围绕着三个聪明的大四学生为了争取学校的创业基金而展开,他在里面负责扮演一个快要毕业的学生。
    “10个学生一起拍的,共拍了2个星期,导演是08级导演班的学长。”刘国栋说,现在这个40多分钟的视频已经传到优酷网上了,并没有盈利,制作成本全是学生自己扛的。
    “我们也想让自己的作品盈利,不过身边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他说,他们最近还成立了一个名为“纸飞机”的工作室,想尝试通过广告定制赚钱。“我们没什么人脉,逛招聘会找企业谈,成了我们拉广告和赞助的最有效渠道。”他说,工作室现在正和一家服装公司在谈,计划拍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价格还没谈妥,但至少会在1万元以上。
    可以这么说,微电影已成为影视相关专业的一个教学突破口。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今年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专门举办了首届微电影剧本大赛。6月,还和思美传媒有限公司在剧本创作、微电影创作等方面达成合作,设立了“思美传媒微电影基金”。
    陈少波院长自己还开设了《微电影叙事传播》的选修课。他透露,接下来他们还要办一个浙江省大学生微电影节,现在正在筹划当中,学校甚至考虑以此为契机,专门成立电影学院,强化这个平台。

文章关键字:微电影,盈利模式,草根微电影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